探访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梅县区松口镇古民居爱春楼

Publicado en: Editoriales el 27/12/2023

一百多年前,孙中山曾下榻于爱春楼。曾宏宇 摄

100多年前的一天,夜幕降临,繁星点点,梅县松口的爱春楼里灯光闪烁,孙中山与爱国华侨谢逸桥促膝长谈。当时,孙中山下榻于此,并在松口留下了足迹,孙中山与松口华侨,也有着解不开的情缘。

斗转星移,时间的巨轮已穿越百年沧桑,孙中山与爱春楼,已经化成一段历史佳话,留下一座历史文物。

“梅县松口谢氏家族以谢逸桥为代表,上溯到其祖父谢益卿、伯父谢梦池、三弟谢良牧,都在民族危亡之秋,舍小家为国家,在中国近代这个波澜壮阔的舞台上,充分展现了客家华侨的家国情怀。它化成一种基因,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符号,感召着后代子孙。”汕头市委党校特聘教授、汕头大学客座教授刘再生在撰写的《爱春楼记忆》这样评价谢氏家族。

风格独特

      中西混合二层合杠式走马楼

冬日走进梅县松口镇铜琶村,暖阳照耀着爱春楼,门前的大树枝繁叶茂,鸟儿在枝头鸣叫,一派欣欣向荣之景。

据介绍,爱春楼建于清末,为爱国华侨谢逸桥的伯父谢梦池所建,其坐西南向东北,是一座二层合杠式走马楼。平面布局为纵向长方形,中轴对称,占地面积约920平方米,两层楼共计有房36间,是一座中西混合的砖木结构建筑,庭院内底板用麻石条铺砌。

跨过大门的石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楼设计,正立面设歇山式半山亭门楼,别具一格。门楼样式像一个双层亭子镶嵌在楼房的正门口,门楼下层和正门衔接用来遮挡风雨,上层则是一个延伸的阳台,可登高远眺。

站在门楼前,门楣上“爱春楼”三个字和对联“爱庐环玉树 春草长池塘”的字样清晰可辨,红底黑字配以蓝色边框奠定了整屋的色彩风格——红蓝色调为主。

进入大门后,朱红色屏风上蓝色窗花与红蓝相间的房梁遥相呼应,屏风上的雕花虽然没有其他侨房的华丽复杂,但简约精致,十分耐看。从屏风两侧的门走过,可以看到正中的是一个天井,两边厢房依次排开。

穿过天井,左右都有石阶楼梯通往楼上,顺着石阶来到二楼,视野开阔。从空中俯瞰爱春楼,右侧坐西北向东南设外门楼,分别与左、右杂屋围成内庭院,合杠之间设上、中、下三堂和天井。

细看爱春楼,轩廊、厅堂的装饰均采用民居传统工艺制作的镂空木雕,饰以吉祥富贵图案。相比其他华丽的侨房,爱春楼的墙壁上彩绘并不多,大门房檐下的两幅花鸟图十分精致:是“由来不羡瓦松高”的菊花和“凌寒独自开”的梅花,透出屋主人高洁忠诚、不屈不挠的品格和追求。

在爱春楼的外围墙壁上,具有年代感的标语格外醒目,例如,“为民前锋”“破釜沉舟”“枕戈待旦”“卧薪尝胆 勿忘国耻”,具体是何人何时写的无从考证,但可以明显感受到字里行间透出的家国情怀。

爱春楼因孙中山、谢逸桥而闻名,而他的屋主人谢梦池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在南洋发家后,曾参与轮船招商局(后通称“招商局”)、大清银行(中国银行前身)的筹办及潮汕铁路的兴建。此外,谢梦池与父亲谢益卿还投资入股韩江东成轮船公司、广州协同和机器制造厂、广州旋光炼油厂等六七家企业,为发展韩江的交通和广东的工业作出了贡献。

故人已逝,房屋仍在。这座建于清光绪末年的侨房而今因久无人居,略显荒凉,唯有从独特的建筑结构和楼阁设计中,想象当年的盛景。

历史缘由

      孙中山曾下榻爱春楼并为其题字

1874年,谢逸桥出生于梅县松口镇铜琶村。他的祖父、伯父是南洋巨商,父亲谢国生是当地著名读书人,谢逸桥从小便显露出过人的聪颖和胆识。他在家乡接受了严格的传统教育,12岁祖父把他接到南洋,进西式学校学习。青年时代,谢逸桥已经学贯中西,才华出众、仪表堂堂。

“本来以他这样的出身和教养,完全可以轻松走一条求取功名、安享富贵之路。可他却偏偏选择不要身家性命,不要功名利禄,不怕杀头,革命救国。”松口镇文旅体讲解员黄春燕说,谢逸桥的行为看似难以理解,其实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近代的中国内忧外患,社会动荡,正值青春热血的谢逸桥受温仲和、饶芙裳等名士老师的思想影响,立志要去“澄清天下”。1904年,谢逸桥与三弟谢良牧奔赴日本留学。这是他们一生最重大的转折。

“他们结识了民主革命家黄兴,志趣相投的他们一下子成了莫逆之交。”松口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张益介绍,谢氏兄弟后来在东京见到了孙中山,孙中山激情洋溢地向他们阐述他的救国理想,谢氏兄弟被深深打动了,并以实际行动支持着孙中山的革命。

1911年,广州“三·二九”起义,谢逸桥给黄兴输送了30多名敢死队员,面对极有可能一去不复返的壮士,行前他把准备好的一袋袋银圆交由壮士去安置家人;云南河口起义失败,一大批流亡的志士由谢逸桥藏匿安置在南洋矿区等;黄冈起义失败,谢逸桥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奋力营救被捕的革命同志……

民国元老居正先生如此评价谢逸桥与谢良牧,说:“谢氏兄弟,深怀远略,有志革命,早与同盟会,危身奔走,不计艰险,输财效命,赴义唯先,推翻满清,复兴中华,有开国元功。志遂心瘁不居功。”

民国成立后,孙中山没有忘记谢逸桥,多次以不同形式和途径,或书信或函件或捎话,要谢逸桥到政府工作,但谢逸桥均以母亲年老需要奉养为由不肯赴任。

“听我妈的叨念,谢逸桥就是个孝子。在谢逸桥的心中,最好的年华,为共和尽忠。现在,母亲老了,他要尽孝。只有尽孝,人生便无遗憾。”在《爱春楼记忆》里,谢逸桥的孙女谢理端这样回忆,她的女婿刘再生根据岳母的记忆整理成了这份珍贵的文史材料。

公卿高位何足恋,孝子一介万古扬。谢逸桥用他最纯朴的情感表达,诠释了中国传统士人对家国情怀与完美人格的价值理解——忠臣与孝子。

1918年5月26日,孙中山先生专程由汕头出发,经潮州由水路,乘坐小火轮“西法号”沿梅江直上到达松口,看望谢氏兄弟。船抵码头,谢逸桥、谢良牧早已在渡口迎候。谢氏兄弟陪着孙中山一路步行来到铜琶村,下榻爱春楼。日间,谢逸桥陪着孙中山先生到松口公学演讲,与松口各界晤谈、视察。晚间,爱春楼客厅,谢逸桥与孙中山先生就国事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

据史料记载,孙中山下榻爱春楼时,爱春楼刚刚落成,崭新的粉墙外,一丛丛翠绿的松梅竹簇拥点缀前庭后院,远眺元魁宝塔,风景优美。刚一到达,先生便兴致勃勃地房前屋后转了一圈,慢慢眺望,十分喜欢。

临别时,谢氏兄弟请孙中山赐予墨宝,孙中山欣然答应。为表彰谢逸桥、谢良牧兄弟对革命的贡献,孙中山先生兴致勃勃地为爱春楼题联曰:“博爱从吾好,宜春有此家。”题罢仍觉意犹未尽,又撰一联曰:“爱国爱民,玉树芝兰佳子弟;春风春雨,朱楼画栋好家居。”两联均嵌入了楼名“爱春”两字。

挖掘保护

      公益诉讼助力文物传承

爱春楼所在的松口镇,是近代以来粤、闽、赣等地客家人下南洋的第一站。据统计,松口籍华侨华人有8万多,超过了松口当地的户籍人口,具有独特的侨资源优势。

在松口,还有很多像爱春楼一样的与华侨有关的建筑,如火船码头、松江大酒店、松口港务所、中山公园等,这些典型的建筑与文化景点,印证着松口辉煌的过去。

涉侨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更承载着华人华侨对故乡的寄托。保护好涉侨文物,于梅州而言,意义重大。近年来,梅县区检察院立足公益诉讼职能,把梅县区松口镇居委作为检察职能服务乡村振兴试点,重点开展涉侨权益保护工作。

因爱春楼对于研究孙中山生平活动和梅县中西混合式建筑具有一定价值,爱春楼是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四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第十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第二批广东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但由于建筑年代久远,谢氏后人大多在海外,疏于维护,爱春楼一度荒芜。“半年前,这里的楼内外长满杂草、堆满砂石等杂物,对楼房整体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梅县区检察院第四检察部检察官杨文彪说。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梅县区检察院依法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向负有监管职责的单位座谈了解,灵活运用诉前磋商、检察建议等方式督促积极落实养护措施,并推动建立了日常巡查监管机制,实现保护常态化。

当该院开展“回头看”,再次走进爱春楼时,其周边环境已整洁有序,屋内也干净整洁,天井的杂草也被一一拔出,行走在房屋内,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据悉,梅州市检察机关立足侨乡实际,以梅县区检察院为试点,通过一次涉侨情况调研、一次侨资源保护磋商、一次走访侨胞问需、一系列涉侨法律监督专项活动,推动建立高效联动的协作配合机制,有序推进侨资源保护与利用。

不仅爱春楼,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梅县区检察院对辖区16处省、市、区级涉侨文物保护建筑进行实地走访和调查核实,立案办理涉侨行政公益诉讼案件10件,督促相关行政部门对10处涉侨文物进行修缮整改、划定保护界线等,用心用情守住华侨游子逐梦寻根的“乡愁印记”。

因孙中山而知道了爱春楼,因爱春楼而了解了热血为革命的谢氏兄弟。循着孙中山留下的足迹,重温反对封建专制,追求民主共和,实现富民强国梦想的近代历史,心灵再次被这片热土震撼着:清末松口华侨全力支持和参与辛亥革命,帮助孙中山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无疑是在近代史上抒写了光辉的一页。

今天,孙中山写下的对联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着,他曾居住的爱春楼也被检察官们保护着,家国情怀薪火相传。

(南方日报记者 陈萍)

 



秘魯新世界日報微信二維碼
Wechat Oficial del Diario Nuevo Mundo

秘魯新世界日報网站二維碼
Pagina de Noticias del Diario Nuevo Mundo

Ultimas Noticias



Director: César Loo
Dirección:
Av. México 630 La Victoria - Lima - Perú
Tel.: 472 2196 Cel.: 959 212 702 / 997 580 246
Correo: nuevomundoper@gmail.com
© Diario Nuevo Mundo 2017

Director: César Loo
Dirección:
Av. México 630 La Victoria - Lima - Perú
Tel.: 472 2196 Cel.: 959 212 702 / 997 580 246
Correo: nuevomundoper@gmail.com
            © Diario Nuevo Mundo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