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药文化 推动中外交流互鉴

Publicado en: Editoriales el 27/12/2023

12月20日,第十五届“杏林寻宝”中医药特色技术演示会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当天,广东省中医院贵州医院全面开诊。广东省中医院供图

年终岁末,全国中医界都在期待一场重头戏——由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牵头举办的“杏林寻宝”活动。

12月20日,第十五届“杏林寻宝”中医药特色技术演示会在广东省中医院贵州医院上演,9位来自不同民族的“献宝人”登台亮相,展示拿手绝活。

自2009年以来,广东省中医院共举办了14届“杏林寻宝”活动,累计梳理全国中医药特色技术523项,实地走访272项,148项上台展示,58项疗法在医院落地,形成“杏林寻宝”相关专著97部,并通过师带徒、建立工作室等形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传承人才。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广东省中医院表示,一直以来,医院坚持挖掘安全有效的民间特色疗法,不仅逐步把医院建成了中医特色疗法“活的博物馆”、适宜技术的“集散地”,而且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

寻找之路

安全有效是“金标准”

“杏林寻宝”活动开展以来,始终绕不开三个问题:“宝”在何方?持“宝”人愿意献出来吗?在“寻宝”过程中,如何避免鱼龙混杂的现象?

多年的探索,让一众专家达成了一种共识与默契——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寻“宝”的“金标准”。

每一年海选,从新年伊始便开始了。除了专家组的走访之外,民间技术持有者也会纷纷来“献宝”。海选结束进入初选环节时,专家组会首先对特色疗法的临床安全性进行评估,初步评估通过后,则进行实地考核。

这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在这个过程中,专家组必须对“宝”进行反复考量。

“首先确定其真实性,确定项目确实存在,有确切疗效,不能虚构捏造。”医院名医工作室吴新明表示,探宝组到达当地后会先在群众中打听询问医生和疗法在当地的口碑。他和同事曾用10天走了6个省区——广西、云南、四川、湖南、贵州、山西。“像陀螺一样转,坐飞机、换汽车、打摩托车,才能到城乡交界处的‘献宝人’所在地。之前有的同事去青海、西藏探宝,坐火车转汽车还要骑马才能到达。”

接下来是考察技法的独特性、新颖性。“杏林寻宝”的专家组成员来自各个科室,阅历丰富,判断新颖性相对比较可靠。实地探访后,一部分特色疗法进入下一轮考核。医院组织专家评审,以病例为考题,通过现场诊治的疗效评选出最终入选演示会的“宝”。

作为“杏林寻宝”的牵头人,从2009年起,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就深度参与这一活动,大部分项目上台展示前,她都要自己尝试一次。

在她看来,这是对“献宝人”的尊重,更是对患者负责。

以身试针的故事在省中医院并不少见。

当年,尽管省中医院原院长吕玉波对平衡针发明者王文远医生早有耳闻,但出于医疗安全考虑,仍然像引进其他特色疗法一样,先在自己身上试。

有一次,吕玉波肩周炎发作,找到了王文远后,对方当即请吕玉波坐下,取出针在穴位足三里附近进针,也很快拔针,但是那一下子的强烈刺激,使吕玉波不由自主地从座椅上跳了起来。

事后,吕玉波说:“我接受过许多次的针灸治疗,还没感受过这么强烈的刺激。不过治疗后,手肩的疼痛马上减轻了,也可以抬起来了。”

直到今天,说起当年开展“杏林寻宝”时,杨志敏还能记得一片质疑声与激论声:这些来自民间的“土医生”,怎能登正规医院的“大雅之堂”?“雕虫小技”怎能进入大型三甲医院?他们中间有些人连执业医师证都没有,怎能为病人治疗?

“民间的特色疗法,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关键时刻,吕玉波力排众议指出,我们一直有这样一个中医梦,就是要充分挖掘、整理、发展中医药宝库,要淋漓尽致地发挥它们的作用,才能让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发展之路

助力民间中医现代化

对于省中医院来讲,每一年岁末的“杏林寻宝”演示会只是挖掘民间疗法的起点。此后,医院还通过“跟师”的方式,让特色疗法落地生根,并加以研究提高,为临床科室开展特色疗法提供更好支撑。

早在2005年10月,省中医院就专门成立了传统疗法中心,承接寻回来的“宝”,负责接纳、规范、推广这些特色疗法。

就这样,传统疗法中心就成了民间特色疗法走入三甲医院的第一个平台。

杨志敏说,民间特色疗法的传承人往往有一个认识误区,总认为自己的疗法能医治百病,但在现代医学的框架下,这显然不符合常识,因此确定疗法优势病种就成了一大突破口。

“献宝人”王永洲的颊针疗法在省中医院落地以后,弟子们很快发现——颊针不仅能治疗慢性病,也能治疗急性病、危重病,后来更是通过大量实验发现,颊针治疗在治疗顽固性疾病、疑难性疾病、心身类疾病上有较大优势,极大拓展了疗法自身的疾病谱。

将民间疗法纳入现代科学研究之中,是帮助它们回归主流的关键之举。

薄智云是腹针的发明人,腹针疗法落地后,医院不仅成立腹针研究所,而且起草了一份腹针研究所的五年建设规划和十年建设方案递交给广东省人民政府,获批600万元的研究经费,从此开启了腹针在医院20余年的推广和发展之路。针对部分非典患者存在后遗症的情况,医院前后用了半年时间,为他们进行腹针治疗。

经观察,这些病人均有明显好转,且无副作用,这项成果后来还被刊登在《中国针灸》杂志上。

2017年4月,广东省针灸学会易医脐针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目前拥有174名专业委员会成员,不仅将开展易医脐针多学科合作研究与创新,而且制定了易医脐针诊疗标准、人才培养及实用技术的培训与推广,让更多年轻中医学子使用脐针,认同脐针。

从一项鲜为人知的疗法,到备受推崇的临床科研成果,这些寻来的民间瑰宝在省中医院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但评估一项疗法行不行,最终还得看老百姓的口碑。

目前,医院各临床科室根据各自专科特长及诊治范围将特色疗法全面推广。以广东省非遗“天灸”为例,每年就吸引了逾30万群众到医院贴药,医院“膏方节”已开展10年,数万人次服用过该院的协定膏方。每年有超过30%的患者获得了传统疗法服务,中医特色疗法为中医院发展与造福人民群众,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杨志敏表示,下一阶段将坚持以中医药为主体的非药物特色诊疗技术发掘和整理,帮助更多老百姓获取绿色健康医疗方式,减少药物损伤和过度医疗的发生。
开放之路

打造全球传统医学交流舞台

少数民族医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

15年间,省中医院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医药,推动民族医药文化在中华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

——2016年,第八届“杏林寻宝”壮医棍针技术的“献宝人”钱卫东,早年师从广西民间壮医,曾跟随多个民间流派学习推拿按摩、刺血刺熨等绝技。“本着学习交流的目的,我来到广州拜会当时的技术评审专家,通过深度交流,我学到了很多。”

——2017年,喋巴疗法登上第九届全国中医药特色技术演示会,“喋巴”是藏医最常用的外治法之一。该疗法对于胃火衰微、浮肿、腹水等具有较好疗效。

——2023年,苗氏郭氏蜂针疗法、黎医活体蚂蟥疗法、壮医经络疗法、藏医陶瓷头浴疗法、瑶医断肠草点烧疗法等多个民族医学疗法大放异彩。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杨志敏介绍,中医药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不分国界的。邀请来自海外的专家前来“献宝”,是医院推进中医药国际交流的一次有效尝试。

2019年,75岁的美国针灸专家皮特·艾克曼上台展示自己的独门绝活——体质针灸,赢得了阵阵掌声。

切脉针灸技术“献宝人”俞云教授与省中医院的缘分始于20年前,那时,他在西班牙执业,当时医院力劝他回国带徒。迄今为止,俞云收了近40位主任医师的徒弟,也每年固定从西班牙回来带教授徒。“没有广东省中医院的大力支持,近60年总结的临床经验不可能回归祖国,也不可能发扬光大。”他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广东省中医院党委书记史俏蓉表示,下一阶段,省中医院的格局将变得更大——要将“杏林寻宝”打造成为民族医药学和世界传统医学交流的舞台。

一方面,随着不断深入调研和理解加深,应认识到要对国内民族医药类项目进行系统性挖掘整理,促进不同民族疗法之间相互理解和交流,共同推动技术发展和疗效提升。

另一方面,要不断扩大寻宝的视野范围,除了东亚地区之外,还要进一步拓展挖掘其他国家的传统医药学,整理和梳理实用外治诊疗技术,推动医药领域的各国文明互鉴。

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表示,医药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尽管各国医药来源背景不同,但都曾在守护各国人民健康上发挥了极大作用,将带着对“和而不同”的深刻理解,怀抱吸纳不同文明的广博视野,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推动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南方日报 黄锦辉 厉思璇 宋莉萍 查冠琳)



秘魯新世界日報微信二維碼
Wechat Oficial del Diario Nuevo Mundo

秘魯新世界日報网站二維碼
Pagina de Noticias del Diario Nuevo Mundo

Ultimas Noticias



Director: César Loo
Dirección:
Av. México 630 La Victoria - Lima - Perú
Tel.: 472 2196 Cel.: 959 212 702 / 997 580 246
Correo: nuevomundoper@gmail.com
© Diario Nuevo Mundo 2017

Director: César Loo
Dirección:
Av. México 630 La Victoria - Lima - Perú
Tel.: 472 2196 Cel.: 959 212 702 / 997 580 246
Correo: nuevomundoper@gmail.com
            © Diario Nuevo Mundo 2017